新学期已经开始了,开学之后,家长一般要把孩子的玩具收起来,教他们收收心,主要精力用在功课上。球友会不过有种玩具,家长鼓励孩子多戏戏,认为反而对学习有帮助,这就是主打科学启蒙的“科学玩具”。“培养创造力”“激发好奇心”“让孩子在玩中变聪明”……这些产品,大多模仿学校、科研机构的教具或器材,以套装形式出售,或是配有明矾、小苏打等化学原料,或是配置实验器具,操作和玩法多样,成为玩具市场的“新宠”。
好奇心是人的天性,引导孩子接触科学,有助于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。纵观科学史,不少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,都是在小时候就萌生对科学的热情,而引导他们步入科学殿堂的,往往是一段与科学的不期而遇。科学的魅力是无穷的,走近科学的方式是多样的。借助“科学玩具”,孩子们能直观了解奇妙的科学世界,进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。球友会从这点看,寓教于乐的“科学玩具”走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。
不过我们还应该看到,由于部分产品涉及化学实验,“科学玩具”不仅要在产品质量上过关,对安全性也应有更高要求。然而,据媒体报道,一些“科学玩具”存在安全隐患。比如,有的“科学玩具”为“三无”产品,部分化学原料经多个环节倒手,生产和流通渠道不明,安全性难以保障。再如,有的玩具使用了易燃材料,操作时要格外注意,要戴手套、护目镜等防护设备,但商品操作手册和包装缺少醒目提示。为“科学玩具”上好“安全锁”,让“科学玩具”更安全,才能让孩子们更好地与科学相遇。
主管部门必要的监管措施应跟上。可以通过增加抽查检测频次,建立“黑名单”制度等方式,球友会防范劣质产品流向市场。家长选购此类玩具时,也应注意选择有规范认证的产品。